Skip to content

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s Law

简介说明

任何任务都会拖延,直到所有可用时间都用完为止。

要点

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限制在用户预期的范围内。
将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缩短至预期时间,将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利用自动填充等特性,在表单中提供关键信息时节省用户时间。这允许快速完成购买、预订和其他类似功能,同时防止任务膨胀。

理论背景

Cyril Parkinson 是英国的海军历史学家,他曾经作为英国公务员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参谋,他观察到大型的官僚机构效率极其底下的现象并指出尽管英国已经开始没落,但殖民地办公室却依然年复一年的在增加。在 1955 年为《经济学人》撰写的一篇极具讽刺性的文章中,他就上述现象讨论了一个庞大的组织如何因其自私自利而不受控制的增长规模,降低效率。他在文章中写到:

任何任务都会拖延,直到所有可用的时间用完为止。这就是著名的帕金森定律。

设计案例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

注:来自 Stock-Sanford 对帕金森定律的一条推论,该推论表述为:如果将任务拖延至最后一分钟,那么完成它将只需要一分钟。极具讽刺意味。

尽管帕金森定律的提出仅仅是为了揭露和嘲讽英国政治社会制度中官僚主义组织结构的弊端,但它依然能够在工作中时刻警醒我们。

那么在现实任务中帕金森定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我决定下周一要发布,那么我绝对不可能在周六之前把它写完,一定是等到 deadline 前,发布的前几个小时才能彻彻底底搞定。这么说或许过于绝对,但普遍来讲,把任务拖延到 deadline 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上面这张图在各大高校的朋友圈广为流传,把其中的复习效率改成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效率都是可行的,本质上都是为了讽刺自己。

分解任务 & 分解时间

然后呢?嘲讽过后呢?如何在设计中应用这条规律?既然在帕金森定律的规则之下所有任务都会被我们下意识地往 deadline 积压,那么此时分解任务和分解时间就可以更好地帮助用户 (也可以是自己) 完成想要完成的任务。 案例1:多邻国的任务分解

案例 1:多邻国的任务分解

例如英语学习软件多邻国会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 (英语学习) 分解成游戏技能树一样的一系列小任务,随着学习的深入,小任务还能升级,此时每完成一项小任务都会有相应的成就奖励。相比起直接给 6000 个单词、几十种语法,并定下一个「3 个月」这样宽泛的时间而让用户不断拖延直到放弃,这样细分的任务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每个任务所要花费的时间,不仅能把帕金森定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能激励用户完成最终的目标。我最爱用的案例 Drops 也是如此

案例2:Drops 词汇分类

案例 2:Drops 词汇分类

将单词在种类和难度两个维度进行拆分和分类,保证每一类内的单词数不至于过多也不至于过少,将用户所需要做的事情和花费的时间进行分割,防止一次性给出所有而导致用户不断拖延。思路就是这么个思路。

牢骚时间

这次这一部分不再讲注意事项,因为这条原则本身更具讽刺和警示意义,所以没什么好注意的。反正也最后一篇了,这个部分我皮一下,讲讲帕金森定律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帕金森定律所揭露和讽刺的,不仅仅是当时造成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庸碌无能、贪污腐败、自私自利和不思进取,因为即便跳出那个时代,回顾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帕金森定律不仅在更大尺度的组织机构上适用,在小尺度的个人身上同样适用。

我们时常会发现给自己交代一个任务,如果留给自己充足的时间,那极有可能我们会把这充足的时间大部分花费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直到最后才把这个任务做好。

如果你完全不符合上述特征,那我真心祝贺你,你是一个极为自律、理智且有执行力的人,但如果你确实如上所说,也不用感到难过,这是人天然的惰性,不是无药可医的病。

UI 学习是一项非常庞大且战线极长的任务,UI 没有像多邻国这样好的学习软件帮我们分清楚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所以很多人既不知道该怎么学,又容易不断不断往后拖延,造成时间极大的浪费。

所以我们应该参考多邻国划分学习任务的方式,学会自己对 UI 技能树中众多的技能做出轻重缓急的排序,对每一项技能做出从基础到进阶的任务划分,然后利用番茄钟将时间划分为 25-30 分钟的小段,在每个小段中保持专注,极大的避免长时间的不断拖延。严格地执行自己每天定下的目标,如果完成了,还能奖励自己一顿大餐。这是帕金森原理告诉我们,学习一项技能的大致方法论。OK,点题完毕。

结论总结

  • 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只是一句讽刺;
  • 为了避免长时间拖延,学会分解任务、划分时间;

参考文献